走入視光產業超過半世紀,大中華眼視光教育產業學會(簡稱大眼會)理事長、得恩堂眼鏡前總經理徐銘煌的故事,儼然是一段從基層學徒到產業領導者的縮影。
徐銘煌的經歷不僅展現專業技術的養成,更體現對教育與管理的深刻思考。從店鋪的磨鏡片作業,一路到掌管全台灣知名眼鏡通路連鎖體系的經營,再到台北市眼鏡商業同業公會(簡稱商業會)與大眼會的合作與推動,他始終堅持「專業教育」與「多角經營」的重要性。
從少年學徒到專業技師
徐銘煌國中畢業後,在親友介紹下,從嘉義老家遠赴高雄,進入得恩堂眼鏡成為學徒。當時每月工資僅百元,在每天早上八點到晚上十一點開店之外,其他時間須協助清掃、盛裝餐點等雜務,每隔一天晚上還得輪流住下看店。如此嚴謹的紀律與氛圍,塑造出他自律的工作態度。
除此之外,他很快就展現對眼鏡相關技術的敏銳與能力──懂得操作綜合驗光儀、檢影鏡等工具,並學會手工磨製鏡片,從多焦點漸進、散光或近遠視度數等鏡片調整皆沒問題,逐步累積經驗。尤其在那個尚未有自動化設備的年代,驗配整副鏡片幾乎全靠手感、專注與耐心。徐銘煌回憶:「常常手磨到破皮,但心裡想著顧客戴上後能清楚看見,一切都值得。」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得恩堂已經有眼科醫師進駐,這在業界極為少見。這樣的專業環境,不僅讓身為學徒的徐銘煌有機會直接向醫師學習,也深深影響他對專業教育的重視。日後他更積極參與進修課程,正是延續這份「結合實務與專業知識」的啟發。
後來,他被調任至台北中山北路店,沒多久便離開去服兵役,服役完畢隨即回歸眼鏡業,並陸續被派至博愛店、永和店等門市。此後便在大台北地區,展開他新階段的眼鏡業經營歷程。
管理心法:利他與當責並重
一路從副主任、主任到總經理,在北部的職涯期間,徐銘煌首先面臨的是如何帶領團隊的課題。
他強調「以身作則」──第一個到店、最後一個離開;擔任總經理時期更親身力行,開車跑遍全台眼鏡門市,以便隨時掌握現場狀況。為了確保服務與銷售水準一致,徐銘煌常常一天打出五十多通電話,追蹤進度、詢問狀況,以及關心同仁,「光聽聲音就知道是誰,而且可以叫出全名」。
對於人才,徐銘煌的態度是利他與當責並重。他不採用高壓方式,而是相信每個人都有機會被培育和成就,但同時要對自身表現負責。從面談到任用、再到新進人員訓練,他幾乎全程參與;還會帶員工實際演練銷售場景,並定期安排教育講習。如此的嚴格培訓,無形中奠定團隊專業與凝聚力。
超前的行銷思維:與在地連結,創新經營
經營上,徐銘煌展現靈活的行銷手腕。在永和店期間,進行一連串行銷規劃:發送三萬份傳單、拜會教會與學校、舉辦滿額贈活動,還在地方電視台廣告露出,只為提高能見度。短時間內,業績超越其他據點,成為公司典範。
後來接手博愛店,同樣從行銷概念切入:重新設置燈光與動線,讓原本老舊的店鋪煥然一新,因為他深知顧客購買意願受第一眼氛圍影響;在周圍發送及在報紙內夾帶傳單;在西門町捷運站刊登牆面廣告;到附近擺攤,主動推銷眼鏡。如此不但為博愛店帶來人潮,更讓業績大幅成長。
值得關注的是,以數位時代的今日來看,上述行銷手法其實與社群互動、SEO及體驗式行銷等,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當年可說是相當超前。
除了對外行銷,他也擅長細膩的「消費者觀察」,在推動銷售方面很有幫助。這源自前輩傳授的要訣──透過觀察顧客的穿著、談吐,甚至日常交通方式,理解其生活型態與需求,提供貼切的產品建議。例如:若是律師,可能偏好有品牌、設計感的款式;若是學生,可能需要相對平價、簡約的款式。
教育與進修:推動產業更進步
回顧職涯,徐銘煌擁有從基層到管理層的完整歷練,由個人技術到團隊管理,他的心態也有了不一樣的蛻變,開始以更宏觀的視野看待產業──這也讓他深刻體會到「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因此,除了眼鏡知識與技術外,他主動研習企業管理、人事、內部稽核與控制等課程,甚至遠赴中國溫州醫學院、日本眼科衛生專門學院進修;也到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就讀,考取驗光師執照。他笑說:「我參加過的課程時間,可能比一些博士生還要久。」對他而言,透過教育,不只能提高學歷,同時提升能力,進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務,這將是帶動整體視光產業進步的關鍵。
他也把這個想法,回饋並落實於業內和社會:擔任眼鏡店主任、總經理期間,總是鼓勵員工主動進修;之後任職於商業會理事長,他也延續過去商業會不定期舉辦課程的做法,協同視光專業人士、整合相關資源,開辦繼續教育課程。
商業會及大眼會:商業與學術的連結
在早期的視光專業領域中,商業與學術往往被視為兩條平行線。然而,隨著2015年《驗光人員法》通過,為視光產業帶來變革──建立驗光人員的專業認證制度,且執業執照每六年需換發更新,因而須累積一定的教育積分──突顯產業教育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基於這份洞察,徐銘煌聯合一群志同道合的產業領袖,以及關鍵推動者──現任台北市眼鏡商業同業公會祕書長陳玉霞,共同在2019 年正式成立「大中華眼視光教育產業學會」。

大中華眼視光教育產業學會理事長徐銘煌(左)、台北市眼鏡商業同業公會祕書長陳玉霞(右)
陳玉霞回憶,在法案通過後,隨即意識到另一個挑戰:商業會原有的培訓課程,恐難以完全銜接視光教育,這勢必影響產業長遠發展,這也是他積極推動大眼會的主因。雖然過程困難重重,但幸好有徐銘煌與眾多產業前輩的支持而成立。如今,期望透過商業會與大眼會的協力,更密切推動多元的產學合作模式,如:合辦講座、協助培訓、接軌國際等,讓門市人員有機會吸收新知與技術、為店家提升品牌價值,同時讓學界了解和回應第一線的需求與資源。
大中華眼視光教育產業學會的未來規劃

從百元學徒到產業領袖,徐銘煌的故事映照出台灣眼鏡業的發展軌跡。未來,在他與團隊的推動下,商業會與大眼會將持續為各大品牌及學術教育機構搭起雙向溝通橋梁,推出不同類型的專業課程,讓視光產業人員既可精進技術,也能拓展國際視野與經營思維。
《當代眼鏡雜誌》將會繼續透過報導,記錄和分享不同組織在各自崗位為產業所付出的努力,與大家一同見證視光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