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看見〈 眼鏡店設計的全球演進與未來趨勢 〉


在電子商務無孔不入的今天,實體眼鏡門市的價值不僅沒有消失,反而轉型為一種獨特的顧客體驗場所。對台灣許多單店而言,如何在空間中講故事、創造風格、提升顧客黏著度,已成為下一個競爭力來源。

 

多年來,《當代眼鏡雜誌》為國內視光夥伴們介紹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值得參考的眼鏡門市空間設計案例;本期,我們特別從中精選了9 間──他們有的借用藝術語言、有的翻玩童趣互動、有的擁抱環保敘事,每一間門市都不只是銷售鏡框,而是在空間中,引導消費者走向一段「看見更好的自己」的旅程。

 

【趨勢一】永續設計,從裝潢變成品牌個性
「永續發展」對台灣眼鏡門市來說算是相對比較新的論述,但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結果顯示,消費者對於環保產品的價格接受度,最高可比一般同等級商品貴10%,特別是Z世代年輕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溢價接受度最高。一家位於倫敦的MONC眼鏡門市,使用來自天然與循環的材質,例如牆面塗料不含揮發性物質,擱板與天花板由玉米澱粉壓製,可直接水解回收;店內家具以機械螺栓組裝,無膠可拆卸,不留廢材等作為號召力,無論在當地社區或網路社群都引起很大的迴響。


而位於比利時安特衛普的Ace & Tate,則透過回收塑膠打造色彩濃烈的水磨石展示台,並刻意讓原料碎片清晰可見──不只是使用永續材料,更是「展示永續」,讓品牌價值可以觸摸得到,讓顧客每次到店消費,都成為企業價值的見證人。

 

網站用_鏡店時尚-02.jpg

倫敦,MONC(左);安特衛普,Ace & Tate(右)

 

什麼是「可拆卸設計」?
這是一種讓裝潢也能進入「再利用」循環的做法,所有家具與結構皆可分解重組,不浪費、不浪漫化,用設計實踐環保。

 

【趨勢二】讓空間變成顧客主動參與的體驗
「獨立門市若要與連鎖品牌抗衡,「空間的差異化」便是最佳策略。柏林 Lunettes Selection就是將這種差異做到極致──375個來自1960年代的工具櫃,改造成為眼鏡抽屜。顧客得一一拉開,才知道裡面藏了什麼鏡框。

 

網站用_鏡店時尚-03.jpg

柏林,Lunettes Selection

 

而慕尼黑Rookies的設計完全為兒童量身打造,從拼色瓷磚牆到「眼鏡領取機」,讓孩子將挑鏡過程變成遊戲。這種「遊戲化零售」,打破傳統配鏡的生硬感,讓整體購物歷程更輕鬆、自然。

 

網站用_鏡店時尚-04.jpg

慕尼黑,Rookies

 

【趨勢三】空間會說話,獨立品牌更應善用
紐約的Cubitts West Village將店內空間分為兩個氣氛完全不同的區塊,前方的鏡框展示空間明亮通透,而另一區的驗光與調整服務區則把燈光調暗,創造出有如後台般的心理效果。顧客在這個隱密的空間中完成驗光與調整,煥然一新地走向前方明亮的舞台。

 

網站用_鏡店時尚-05.jpg

紐約,Cubitts West Village


而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的Lunet則選擇用「像素」這個概念來設計整間店。家具造型像低解析度的畫面,地板也故意留有幾何狀的模糊區塊,暗示視力未矯正前的模糊感。這讓整間店的氣氛既有趣也有話題性,同時強調眼鏡的重要功能。

 

網站用_鏡店時尚-06.jpg布加勒斯特,Lunet

 

【趨勢四】色彩、趣味與互動,讓記憶點更鮮明
Framed Ewe(美國鳳凰城)以粉紅瓷磚、葡萄紫的試戴椅、棋盤格牆與25 英尺木雕壁畫,將眼鏡購物變成一種藝術行為。西班牙巴塞隆納的 PJ Lobster,整間店以單一的綠色系貫穿──牆面、地板、天花板、展示櫃,全都在不同深淺、質地與光澤的綠色中變化。這不是隨便選色,而是設計師刻意用「綠色的層次」來呼應人眼辨別色彩的能力,暗示品牌對視覺敏銳度與細節的重視。

 

網站用_鏡店時尚-08.jpg

鳳凰城,Framed Ewe

 

網站用_鏡店時尚-07.jpg

巴塞隆納, PJ Lobster


這些獨立店主用大膽的色彩語言傳達品牌個性,無需高昂預算,也能打造高度記憶點與社群分享價值。

 

【趨勢五】觸感設計:材料即情感
在墨爾本的Vision Studio,則是善用材質之間的反差來創造空間的情緒層次。門面以穿孔鋁板構成,金屬感強烈,進入室內後,牆面轉為粗獷未加工的混凝土,對比地面和展示台所使用的拋光大理石──冰冷但細膩、有份量卻帶光澤。這種從粗糙到平滑、從霧面到亮面的材質變化,讓顧客不知不覺經歷一場「觸感旅程」。


在倫敦的MONC,菌絲體、再生混凝土與波浪狀泡棉構成了顧客可以觸摸、探索、甚至理解的永續感官體驗。這些材質不只是裝飾,而是讓人「感覺到門空間的情感」。

 

網站用_鏡店時尚-09.jpg

倫敦,MONC(左);墨爾本,Vision Studio(右)

 

你的門市訴說什麼故事?
空間可以說品牌歷史、也可以說眼鏡故事、甚至表達情緒。每一個顏色、每一塊牆面、每一種材質,都是顧客認識你的語言。

 

改變不必昂貴,空間是最溫柔最有力的顧客語言
這些來自全球的創新眼鏡店案例,無一不是在提醒我們:實體空間,已不只是賣鏡框的場所,而是顧客認識品牌、留下記憶、產生情感連結的起點。對台灣多數以小型或單店經營為主的眼鏡門市來說,這樣的設計革命聽起來或許遙遠,但事實恰好相反。從牆面的材質選擇、試戴區的照明安排,到顧客走進門時看到的第一個角落──每一處細節,都是你可以「用心而非用錢」做出改變的地方。


你可以像Lunettes Selection一樣用回收抽屜創造互動感,也可以像PJ Lobster一樣用一種顏色講好一個故事;甚至,只是在試戴鏡區放上一盞柔和的光、一面讓人自拍好看的鏡子,就足以提升顧客感受,創造「記得你這家店」的關鍵印象。


空間,會說話。而一間會說話的眼鏡店,不只讓人留下好印象,更可能成為顧客口中的推薦名單。設計不等於花錢,而是願不願意從顧客的角度,重新設想「走進這家店的感覺」。


下一次翻修、整理、甚至只是更動店內一處角落時,不妨問問自己:這裡能不能多一點驚喜、多一點人味?改變,不一定要大;但願意改變,才是現在實體門市最重要的競爭力。

Copyright © 1984-2023 Modern Paper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 摩登出版社/當代眼鏡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