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即將步入尾聲,各大媒體談論今年的經濟表現,除了大量比較疫情前、後的數據,還有一個常見的英文字母「K」――舉凡「K型消費者」、「K型經濟」、「K型復甦」、「K型風暴」,這些經常躍上報導標題的專有名詞,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呢?又可能和我們身處的眼鏡產業有什麼關聯?
「K型」代表什麼意思?僅有錢人在消費
當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的經濟劇烈擺盪時,經濟學家們紛紛對未來的復甦方式提出預測,有人說是U型、V型,或是W型,此時也有學者提出「K型復甦」的可能性。「K」這個字母,一劃往上走揚,一劃往下斜落;就好比富人上揚的股價和財富,對比受薪和勞工階層的處境。
大家熟悉的「M型社會」一詞,指的是社會資產分配趨向兩極化;而「K型經濟」則是突顯疫情之後的經濟表現在不同的領域走勢分歧,某些迎合需求的部分強勁增長,但其他面向的經濟表現卻繼續下降。在這種狀態下,可能只有少數有錢人財富繼續增加,多數人卻萎靡不振,深陷通膨帶來的壓力泥沼。在2023年,可以看到許多相關的銷售數據,都證明了世界正處在K型經濟發酵的狀態中。從BBC的報導中窺見,在擁有龐大中產階層的印度,入門級汽車的銷售量持續下降,但 BMW 的銷售量 在2022 年增長 37%,藍寶堅尼更在2023 年開出歷史新高的銷售佳績;手機市場也有相同的現象,印度廉價手機的銷量在疫情後段落底,但高階手機市場的占比卻逆勢成長(註1),一升一落的對比,成為「K型」的最佳詮釋,「只有有錢人在消費」正是大環境的縮影。
K型消費者對眼鏡產業的影響?
在台灣,依據《商業周刊》於今年5月的報導,後疫情時代催生出一群「K型消費者」,正改變著市場的銷售邏輯!K型消費者站在價格光譜的兩端,一端願意花大錢砸精品,另一端則鎖定高CP值的「高划算」商品;消費者面對「買精品」或「買便宜」的消費行為變得更有意識,原本的中產階層正向上或向下靠攏兩種極端的消費模式――「這代表,未來,不上不下的中階品牌將面臨風險」(註2)。筆者認為,這樣的現象對於我們身處的眼鏡和視光產業,將構成下幾點趨勢:
▋尊榮體驗再升級,緊抓金字塔頂端客層
台灣數十年經濟發展累積的財富,正集中在40至60世代初的人身上。這批已步入中年後的族群,有能力、有意願消費。他們需求精品,但只有精品尚不足夠,連帶的尊榮體驗更是重要的一環。就視光產業而言,門市在裝潢、選品中透露對時尚的敏銳度、驗光配鏡的專業流程,都是緊抓金字塔頂端客層不可忽略的。
▋中間層需積極往專業面升級
視光產業相較於其他消費型商品,有著與「健康醫療」結合的強大優勢,這一點對於經營社區客群、中產階層的門市將更顯關鍵。畢竟,不是所有門市都能投入數百萬裝潢、進駐高端品牌,想要站穩腳步,就必須專注發揮功能性商品的價值、把握社會高齡化的趨勢,讓「視光專業」發展為他人無法取代的競爭力!
▋價格競爭將更趨白熱化
想要經營高度價格敏感的「K型消費者」,就必須要推陳出新的祭出「優惠又有料」的商品;在這個領域,前有百貨店、快時尚門市透過電視廣告、數位行銷強勢競爭,後有量販門市虎視眈眈的拚價,一般街邊的傳統眼鏡店家想要從中分一杯羹著實辛苦,值得經營者再三思量。
註1:引用和轉譯自〈India: What the smartphone market tells us about its economy〉,BBC NEWS,2023.05.08。
註2:引用自〈為何廉價沃爾瑪和奢侈Tiffany同時表現大好?「K型消費者」來了!〉,《商業週刊》2023.05.04,張方毓編譯。